不只是充電樁市場,過去三年,行競科技跨足風電、儲能,並陸續與英國Castrol、日本汽車改裝零配件商HKS、越南動力系統製造廠VNINES合作,然而,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後,卻是行競董事長洪裕鈞四年來替自家公司找出新活路的故事。
打造台灣電動超跑 一戰成名
二○一五年成立的行競,是身兼台灣松下電器董事長的洪裕鈞,以最大股東身分,攜手前特斯拉工程師齊塔克(Azizi Tucker)共同創立,隔年,他們就開發出全台第一輛電動賽車;一八年,再推出全球首款搭載浸沒式電池的電動超跑。「那一年,我們的電動超跑已經上了賽道完成測試,零到一百公里的加速只要二.五秒。」洪裕鈞回憶。
時序來到一九年,原本計畫接單生產、推出限量電動超跑,「但,我們沒有出貨……。」回想成立創業之初,他坦言:「當時只是想成就一個台灣電動超跑的夢,事實上沒有想太多的生意模式。」原來,行競成立前四年,他將公司營運交給研發團隊,以及共同創辦人齊塔克主導,「有做引擎的設備、CNC銑床,當時比較像工作坊。」
當產出的營收有限,導致當時的行競,逐漸面臨資金危機。「這種狀況如果在美國,可能兩、三年錢就燒完了。」面對「什麼都想做」的團隊,洪裕鈞想的是更根本的問題:如何讓公司活下去。
「我跟Royce(洪裕鈞)每次坐下來,都不斷討論客戶的反饋。」心元資本創始合夥人鄭博仁回憶,當時與洪裕鈞對話,發現比起整車設計,客戶更看中的是電池技術。原因在於,當時行競已經能做到即使電池被硬物刺穿,不但溫度不會劇增到爆炸,甚至連相鄰電芯的塑膠貼膜都完好無缺,極高的安全性讓不少車廠有高度興趣。
洪裕鈞於是拍板,公司將捨棄整車設計、聚焦電池,但這也意味著,團隊的工作方式必須改變。
過去,行競習慣將造車需要的零件自己手工打造,但缺點就是成本效益不佳;為了轉型後能快速量產電池產品,洪裕鈞要求團隊專注在技術研發,零件則優先從市場採購。然而,這種幾乎顛覆員工以往工作模式的改變,只要處理不當,就可能引發員工出走;洪裕鈞決定第一步先找創業夥伴、也是團隊的核心齊塔克溝通。
「他是一個創新的鬼才,那時候他還想做電動越野車。」他與齊塔克懇談公司轉型的必要,後來雙方協議齊塔克轉任顧問,並淡出經營團隊;同時,他也花了近半年與團隊對話,最終說服四十多位成員認同新策略。
改變的第二步,就從產品開始。洪裕鈞指出,公司的初代電池沒有考量量產所需,缺乏支撐結構與標準化外殼,讓生產難度偏高,針對這個痛點,他們投入兩年開發第二代電池,不僅設計出容易量產的結構,更把成本大幅降低六○%。
產品改變的同時,與客戶做生意的模式也必須改變。過去,行競的主要收入是和客戶合作研發的顧問費;轉型後,則以銷售電池為營收,而一九年兩個潛在客戶造訪,讓該公司轉型有了底氣,其中一個,就是挪威能源龍頭Nordic Booster。
當公司決定轉型做量產電池生意,行競科技便著手開發標準化電池套件。(圖/行競科技提供)
電池大獲青睞 訂單激增20倍
「Nordic Booster當年五月來台灣看展、認識我們,半年內就簽約合作了。」行競策略長賀陳修說,這名挪威業者涉獵的產業很廣,從礦車、推土機、船舶都有,且都打算電動化,他們看上行競原本運用在電動超跑的高馬力、大電壓輸出,且安全的電池技術,後來,對方將行競設計與製造的電池套件,裝置在Nordic Booster開發的移動式高壓充電樁。
過去兩年,行競還跨入儲能市場。二一年,日商NF控股在一場展覽,看到行競的電池模組,這家打算在北海道布建儲能設備的業者,認為找到了解方。因為北海道平均溫度不到攝氏十度,想要維持電池最佳充電效能,就得將電池加熱,而行競的浸沒式冷卻技術,能透過反向操作將電池升溫。
只是,當時行競第二代產品尚未開發完成,公司資金也燒得厲害,希望這項先進電池技術能落地的NF控股,後來同意採購成本較高的第一代電池,自行吸收較高的成本,直到行競完成第二代電池開發,它們又接續採購。這也讓行競的電池出貨量,從二○年全年僅有五套,到二二年第四季已提升到單周五套,「二三年接單量比二二年多二十多倍,今年可望營收破億。」賀陳修說。
展望今年,車用量產電池、儲能電池將成為行競科技兩大主力,超越過去研發合作為主的顧問費收入。「過去,是想要做很多很厲害的東西,但現在只想做一個很厲害的東西。」洪裕鈞表示。